杨姓乃中华民族的望族大姓,历史悠久,人口众多,分布广泛,遍及全国各地和海内外.杨姓祖先人才辈岀,世有英杰,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强大、文明与昌盛做岀了卓越贡献。杨姓始源也和其它姓氏一样既是多元的,也有一个历史过程,唐宋时期杨姓就有两大郡望,即弘农郡杨姓和天水郡杨姓。
天水郡杨姓是以仇池为基础的,始称氐杨。自东汉杨腾开始,杨姓在仇池建国,历经魏、晋、南北朝三百年、凡十六世横刀立马、驰骋於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山西等地,为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与稳定,为民族之间的融合都做岀了贡献。宋人陈彭年编著的《广韵》一书始称天水郡望,其由盖因仇池杨姓在天水一带特别繁衍而得名。
弘农郡杨姓源於姬姓,是我国人文始祖黄帝的后裔。西周统治者曾三封杨邑於姬姓子孙,其后裔皆以邑为姓,由于三次分封时间不同,弘农杨姓对受姓始祖的认同也不一致。概括起来有以下四说;一是伯侨说:公元前一零四零年周成王姬诵封三弟叔虞(周武王姬发与姜尚女所生)於唐(史称桐葉封弟)世称唐叔虞,叔虞子姬燮继位后,因唐地南有晋水遂改为晋称晋侯。燮十世孙晋武公曲沃病逝后,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,封弟伯侨食邑於杨称杨侯,后裔们以封邑为姓,尊伯侨为受姓始祖。二是姬杼说:公元前一零一四年周康王姬钊封叔虞次子姬杼於杨邑称杨侯,其后裔尊姬杼为受姓始祖。三是尚父说:公元前八一九年周宣王姫静封幼子尚父为杨侯,建立杨国(今河南鹤壁一带)其后裔以杨为姓,奉尚父为受姓始祖。四是叔向、食我说:伯侨四世孙叔向名肸,晋平公时太傅,因祖父突官授羊舌大夫,名羊舌突,食邑於羊舌,叔向时改羊舌氏为杨,其后裔以邑为姓,叔向长子食我名杨食我,故一些杨姓后人尊叔向或食我为受姓始祖。
杨姓授姓始祖是杨伯侨
弘农杨姓在西周三百多年间三次封邑受姓,受姓始祖莫衷一是,众说纷纭,但杨姓源於姬姓却是不争的史实。本支家乘奉伯侨公(生於公元前723年)为受姓始祖,不仅历有世系记载,且有史为证:一自叔虞分封于唐至杨食我凡一十九世,均史迹斑斑历历可考。二姬杼虽早於伯侨受封杨侯,但传至六世无嗣。所谓周宣王元年甲戌聘箕子六世孙绍甲为嗣,以祀其先,不仅史查无据,且箕子系商王一脉并非姬姓。三尚父与食我属同一时代,食我任晋国上卿时因得罪晋贵族获罪蒙难(史称六亲之褐),其弟季夙公携子侄逃至华阴仙谷避难,似与尚父无涉。四叔向食我系伯侨四、五世嫡孙血缘一脉相承,因此尊伯侨公或叔向、食我为受姓始祖均不矛盾。
尊伯侨公为受姓始祖,弘农“四知堂”脉下各支谱牒基本一致,但亦有个别谱牒存在差异,本支家乘记载“伯侨公字文实,生於公元前723年,晋武公曲沃次子,晋献公诡诸弟,封杨邑世称杨侯”。
亦有谱牒记载:“伯侨公字文实,生於公元前397年,定悼公十三子”。两种载说虽然名讳表字相同,但出生时间相差316年,上下传承亦大相径庭,前者为《元和姓篡》、《通志. 氏族略》、《新唐书.宰相世系表》所载,后者不见经传,是人为杜撰,还是偶然巧合,此处不妄作评论。但本支受姓始祖为晋武公次子杨侯伯侨,是毋庸置疑的。
晋国“六亲之褐”后,季夙公携子侄逃至华阴仙谷避难,经长期发展繁衍遂成名门望族。
|